文/林龍億

「是否唸博士班?」這似乎是一個沒有標準的答案,但是要能一時之間決定出明確答案則就是介於「要」或者「不要」,但是以長遠眼光來看待這問題時,博士班的攻讀已經不是變成單一的「學位頭銜」了,那這兩派的結論又有何差別?

我一直在深思一個問題,無論是推甄入學還是研究所一般考試的人中,有多少人是真正是為了追求更多的專業知識與研究技巧? 其實從補習班的教學風氣說,其實多半人都是靠著「慣性」來追求研究所的「學位頭銜」,也可以坦然的說這就是人隨波竹流的心理屏障,那麼這真的是屬於自己所要傭有的東西嗎? 而如果對針對這問題對於他們來說那麼答案或許或是前者,結果這樣一來那是否僅會增加自己痛苦指數來換取人人稱羨的地位?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叫做「困境與抉擇」是清華大學動機系彭明輝教授所寫的,裡面所說的一句話「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以這種人生觀來看待的而言,那麼博士就真的不是變成單一的「學位頭銜」而已,而是長期持續累積的成果,但是還是有人是為了地位而去長期持續的累積,而不是長期持續的累積所得到東西 ;那麼如果放棄現實中的虛榮,不要有文字上的號稱不管是博士、碩士、大學生或者國中生等等,追求科學知或者在這其他領域上是否也會變成依人們的天性去選擇自己所要走的路,不必再繼續在呼旁人的羨慕眼光,不必在為了學位頭銜而爭奪了呢?


但在現在社會中生存者僅知道競爭比高下,似乎學位就是代表一切所有,古人留下一句名言「行行出狀元」,可是現代人似乎已經把這句話很狹宰的侷限下在讀書這方面,有一過年次我到我朋友家作客,我朋友就跟他媽媽說我已經考上研究所,是目前我們之中比較會念書的一位,結果他媽媽就很立刻的數落我朋友說:「哎呀!你看叫你當時唸書不唸書,現在人家都已經上研究所了,你還停留在高中學歷?」,其實當時我就立刻回應說這不一定要到唸書以後才可以出人頭地,人生路這麼長,值得學習的東西又多,並不一定單一一條路才可以通到「羅馬」,行行還可以出狀元的啊。


其實就似乎隱隱約約的看穿,現代人對學位的迷失,不然就是把攻讀學位當作一個賺取財富的一種工具,我另一朋友看到我上了碩士班準備去進修,我就問他說你畢業之後要作什麼?他的回答室準備要去工作,反問我幹麻要去念碩士班?為了學歷?還說現在社會工作學士領的薪水跟碩士沒差多少,那唸碩士班有何意義?說穿了他就只是為了追求財富的表象而活,看不到碩士與學士真正涵義在哪?一個大學畢業生和一個真正嚴格訓練出來的碩士生所擁有的能力是相當大的差別,因為在碩士期間所學的研究流程和分析論文期刊的能力,是大學生在校內是學不到的東西,老師也不會教的,但是一般人都只是看到「薪水領多少」的表象。

話說回來「是否唸博班?」其實要明確訂立出這答案的話,必須是要經過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才能決定的,而不是在僅看在短期內「得」與「失」所反應出的「要」以及「不要」,更不是因為物質需求才決定「要去長期持續累積」,而是必須靠自己的出自本身的「靈」來看待,「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故然沒錯,但是主要是「誠誠懇懇去累積」,去追求頭銜的累積是很痛苦的,而會有這種情形只是眼光看不遠,想握住一件事情但是怕又負荷不起,放下擱置又覺得可惜,例如:愛因斯坦在他國中時候就想到光速的問題,但他當時還沒辦法解決於是就一直放在心中,當他當了物理學家之後,然而就提出方法把它解決,這故事說明經過長期持續累積過程後,最初始的問題卻自然的解決,就是因為當時他把心中疑問的問題「擱置下來」。

不要擺脫不了迷失認為暫時的「擱置」就似乎捨不得眼前的好處,但是或許這其實也是解決眼前問題的最佳方案之一,並非所有所有的問題都是一時之間所能抉擇,而是必須以長遠的眼光去面對看待,因為我知道「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並不會因為單一的際遇有所增減」,所以關於這問題我認為根本視無須再乎表面頭銜上的得與失,該屬於我們的就一定會屬於我們的,不該屬於我們的一分也不會多給我們

 

2005/06/07 完成本篇文章

 

arrow
arrow

    Alex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