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共和國》

一、     前言 

《香料共和國》這部片子是在2003年由迪索.布麥特(Tassos Boulmetis)導演及編劇,故事背景是在敘說生於伊斯坦堡丹尼斯三代同堂的生活在一起,從小就耳濡目染在外公的店裡的小閣樓裡,看著外公藉由料理與香料來傳達各種情感(外交、政治、情感等),到1964年因為土耳其和希臘的種族撕裂被迫人口交換至希臘,留下外公及他兒時戀人珊美。丹尼斯面對迫壓抑的情感(親情、愛情、種族與料理)在多年後成為天文學者的他依舊不變,直到外公病危時才見到他外公最後一面,在奔喪時遇見兒時戀人珊美,同時丹尼斯決定回到伊斯坦堡教天文學並期待與珊美在一起,但最後珊美仍決定與她老公到安卡拉,在故事的最後丹尼斯再次面對了離別。

 

看完這部片會覺得是一部相當輕鬆電影,在故事中傳達不僅是表面上的骨肉分離和愛情故事,其中藉由料理與香料的方式詮釋出人類情感的多層次、多次元與人種種族的不可分性是這一部片最精隨的地方。

 

在這一片電影中主要分為開胃菜、主菜及甜點,分別在丹尼斯的人生中在伊斯坦堡那段深厚的情感、及在希臘土地時情感的壓迫及父親揮之不去的宗教背離,最後丹尼斯再度回到伊斯坦堡後如何走出離開土耳其後對希臘的對立,其中最為精彩之處之一是藉由料理香與天文學交織出「看不見」的情感。

 

二、     開胃菜

在料理中,開胃菜主要目的是要刺激味蕾以增加食慾,好來迎接下一個階段的主菜,所以通常在開胃菜當中給我們品味感覺都是那樣的酸酸甜甜的酸性菜餚,而在丹尼斯那段在伊斯坦堡所附有的那段酸甜情感(童年、外公、戀人-珊美),所以就猶如片中告訴我們的「開胃菜就像人類與成的導遊,香味挑逗出你的官感,讓你好踏上冒險之旅(主菜)。」

 

在開胃菜的這個橋段,我們在這不難發現丹尼斯在外公的香料哲學理培養出不少的生命丰采,就猶如生命就需要「鹽」才有滋味,也才能襯托出生命(食材)本身情感的多層次。

 

三、     主菜-宗教、政治

在這歷史背景後,主要是希臘首相韋尼澤洛斯(Eleftherios Venizelos)及土耳其領袖凱末爾‧阿塔土克(Kemal Ataturk)分別企圖建立純種的希臘民族國家,及創造單一民族的土耳其(卻沒有想到這是一個天真的想法),而在1923年簽訂洛桑條約後,大約有120萬名希臘人被連根拔起從土耳其安置到希臘的都會區,及40萬名土耳其人被趕回土耳其領土,但是洛桑條約最主要是以宗教(東正教徒或回教徒)來定義是否為希臘公民,而不是用血統來分國籍,事實上兩國土地在幾千年相融早就難以分出「希臘人」與「土耳其人」,而這些被迫遷徒人民因為政治上戳記使他們放棄原有的母語,而《香料共和國》就是在這樣雜亂政治情仇下所描述的背景。

 

為何在丹尼斯離開土耳其後的故事才會是整個架構的主菜?我想這是導演迪索.布麥特最想告訴我們的事情莫過於種族的不可分割性,及希臘與土耳其人口交換後,那種被連根拔起離開祖國的情感分割。

 

在當丹尼斯一家人踏上希臘國土的時候發現,所有關於一切在伊斯坦堡的情感被迫剝離,甚至在意識形態(每週兩次須走訪皇家花園、皇宮及戰爭博物館)上硬要他扮演一個土耳其的希臘人,但是在丹尼斯內心情感只愛烹飪、愛情、外公與故鄉;也就是因為如此,丹尼斯從移民署離開後就討厭穿制服的人(意味著政治迫害)。最終,丹尼斯受不了這樣的壓制下自行離家要返回伊斯坦堡,但卻被戰爭所阻擋,在意識型態下已經將希臘與土耳其築起了高不可攀的高牆。

 

在劇中,一直被強調的一點就是外公為何說了許多次要來希臘來看丹尼斯他們,但到了最後始終沒有?因為在丹尼斯與外公都心裡害怕著那種再次與親人痛苦分離的情境,有點令人鼻酸的感覺。

 

第二、就是丹尼斯父親本是虔誠的東正教徒,在那天晚上他們被告知離開土耳其時,移民官對他他父親說:「只要改信從回教,就不必離開伊斯坦堡!」,兩難的狀況下他父親遲疑了5秒鐘,而這5秒鐘卻形成父親長年揮之不去的宗教判離陰影,在政治意識形態的強壓下讓悖逆自己的信仰。

 

在希臘國土生活的丹尼斯與他父親,在這的主菜的階段就猶如「茄香牛肉」般豐盛滿足,但其實內有苦不堪言的「乞沙麻末」的滋味。

 

四、     甜點-愛情、料理、天文

一道好的甜點除了不能把主菜原有的風味搶走外,更還有給人的感覺要多層次,無論是從視覺、味覺甚至下胃後的感覺都必須足以統合與撫平主菜滋味,這樣的甜點才不會變成一道多餘的菜餚。

 

在甜點裡故事情節沒有刻意演出是否撫平希臘與土耳其的對立,但我們從甜點裡看見到古典音樂、芭蕾舞、天文學來伊斯坦堡的重現的多層次,以語言的用語改採英文對話撫平兩國的對立與矛盾,這也正是導演迪索.布麥特厲害地方之一,除了這之外,也引出丹尼斯在開胃食時那酸酸甜甜的愛情-戀人珊美。

 

在奔喪時遇見珊美的丹尼斯,進一步了解珊美後發現她老公是一位軍醫,為了前途一直待在安卡拉,同時丹尼斯也準備回伊斯坦堡任教天文學,並期待與珊美能夠在一起。可是在當丹尼斯與他老公一起在浴堂裡對話後發現,丹尼斯知道珊美選擇了現在。

 

愛能超過一切範疇,即使經過政治的戳記、種族的分割,與時光的過往,也仍無法改變丹尼斯對於珊美的愛,在當時丹尼斯對珊美的愛從離開伊斯坦堡時一直都沒有變,並能夠與她相容(而非包容),而丹尼斯這份溫和愛既沒有讓珊美感到受傷害,也尊重了珊美選擇她自己的現在。而珊美並沒有情感上背離她的丈夫,她仍有愛她丈夫的方式,不然她就不會隨身她丈夫一起到安卡拉過生活;如果,珊美就此和丹尼斯在一起,就無法像一道好的甜點一樣沒法統合主菜時的對立與矛盾,在劇情上也顯得感情上的膚淺、俗濫。

 

而珊美的丈夫在與丹尼斯彼此脫下制服一起在蒸氣浴堂談話過,也卸下原本硬梆梆的心防(在女兒生日上吃到摻有肉桂的肉丸),有時候在愛情裡男人很多放不下對女人的過去,其實都是意識形態上的所建構出來的分離,人類的感情會依照時間來做時空上的轉換(以珊美的角度來看),所以我們在故事最後看到丈夫刻意的留下她讓珊美與丹尼斯告別。

 

最後,丹尼斯回到原本外公的店鋪上了閣樓,又重新架構他初識料理與天文的世界,而料理的經典之一,就是把一些的調味藏起來,就像茄香牛肉一樣要把洋蔥與大蒜藏起來,在品嘗或烹飪過程當中扮演調味,就猶如生命裡要有「鹽」才有滋味,但我們是看不見在生命中的「鹽」長甚麼樣子的,在丹尼斯與珊美的愛超越了平常人所想像並能達到相容,這樣的看不見深層的愛情遠比房子車子所建構出來的還要深遠。

 

之所以會以天文學,也就是導演想要藉由那遠方、與深遠的「看不見」的行星來傳達那多層次與豐富性的情感,在浩瀚的宇宙那繽紛的銀河系就像影片最後丹尼斯吹起那樣丰采,我們人的生命就該如此這樣,而在表面上會是那種「看不見」內心的深層。

 

五、     後記

1923年所簽訂的條約不只是政治操作下的意識形態,其背後的產物是哀嚎滿遍的被連根拔起的驅離公民,卻不知要明確的分別血統、宗教是會造成多大的剝離,導演藉由料理、香料與天文來詮釋在這整的政治制是型態的強壓下,如何跳脫然而活出自己生命的真實,

 

在生活當中我們回在太多單一意識裡,每每看見我們臺灣總是有人在政治上操弄來區分種族情結,卻不知道其實本就生活在同一國土,附有相同情誼。

 

 

arrow
arrow

    Alex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