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960 年代的 120 型的中底片( 60 x 45 mm )到 1970 年代被 135 型底片( 36x24mm )完全取代後,另一個革命性發展在 1981 年 SONY 公司開發出第一台電子靜物數位相機以磁性紀錄方式儲存,到 2000 年以後演變成我們現在大家眾口鑠金的數位相機,不過在 2000 年代的發展趨勢在持續不斷變遷中,仍有許多美中不足的部分(倍率轉換的問題),直到數位全片幅相機誕生,但我相信更進階的科技相機仍會不斷的發展。
全片幅的相機詳細差異在網路上有很多比較的 文章 ,其實不難發現全片幅的原理其實就是源於 135 型底片 ,另一個歷史背景是在1936 年荷蘭人史汀伯爵( Johan Steenbergen )就已經發表了全球第一台全片幅 135 相機,數位科技是向上發展了,但原理仍回歸到傳統科學的核心,唯一可以明顯感覺的改變就是已經數位量產化。
Alex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一路攝影走來碰過很多疑惑的人問我,相機怎麼選?單眼相機買哪一台?但是我通常回答他之前,我一定會問: 「 你喜歡拍的事物是甚麼? 」如果吱吱嗚嗚的回答不出來,或者答案是「沒有特定」,那我就會說:只要在你能力範圍內,基本型的相機就夠了 。如果是要很講究型的特定要玩攝影,那我的答案通常會說:你想買一種機子跟我說,我過幾天和你討論。
數位相機發展這麼的快!我沒有很認真的去注意當前的相機或者鏡頭快速演變的過程,除非我要買的時候或者朋友要跟我討論的時候,我才會做一點功課看一點,給點意見。
Alex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最近跟幾位朋友在聊到攝影,總是被調侃我的相機已經被「封機」了,我心裡暗地的回答了自己,相機雖然少拍了!但是只要談到攝影,我仍可以熱血奔騰聊個三天三夜都可以說不完。為何我可以一直保有這樣的熱情、想法?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基本上要在一個領域裡成長並跨越思想的籓籬,通常都是必須經過人師指點、洗滌後,再引領初學者到自轉的軌道上並讓他擁有自我成長與實現能力,因此即使學生脫離了人師的陪伴仍可以自己往無可限量的未知方向發展 。反之,如果僅靠自己的自修學習,絕大多數往往因為自己好惡喜愛不知不覺中過濾掉該領域的核心價值 ,面對未知的挑戰與誘惑,通常都會陷入無知的迷失,這樣的學習實在可惜!
Alex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VIDEO
「 國家破產的故事 」這部影片主要是說在美國自由市場開放後及新自由主義橫行下,政府如何的劫貧濟富的養大許多財閥 ,表面上好像是企業投靠財團但是事實上是國家向財閥屈服然後人民負擔龐大的負債,雖然這部片子在講美國,但在事事都很崇尚西方制度的台灣也不惶多讓。
這部影片由 The Story of Stuff Project 製作,總共只有 8 分鐘時間,但卻很令人值得看清社會現象的關鍵事情 , The Story of Stuff Project 製作了很多相關的經濟與公共策略的議題,都很淺顯易懂,可以連結我給的網址去 You-tube 看看。
Alex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人生最艱難的事情恐怕莫過於面對「困境」而不氣餒,及面對艱難的「抉擇」時能夠心平氣和做出清晰而明智的決定;但是,這兩件事情之所以困難完全只是因為我們誇大人生一時際遇的重要性,假如我們可以看清楚人生的真相,從來不會因為生命裡偶然的際遇而有所重大的改變,那麼面對困境與抉擇的能力將簡單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困境與抉擇。
雖然表面上彭教授是工程領域的學者,但是在 彭教授 的生命裡 對 中西人文哲學、科技人文、藝術繪畫、音樂也有著深深的體悟與專研 ,從彭教授的人生智慧裡背後裡是孕育了數千數百年的中西文化哲理 ,透過彭教授的分析力與自己的生命經驗深入淺出為年輕學子引領出他們的人生困惑,因此這本書內容並非像市面上裹著糖衣的勵志書籍 (表面上很勵志事實上很空洞), 只要是高中畢業到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學子,相當的"極力推薦"這本書可以仔細閱讀 。
Alex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