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景深!錢井深?

/林龍億

2006年的冬天我買了生平第一台數位單眼的相機DSLR,但是當時我很清楚為何而買,因為我想拍下眼前所感動的事物,然而礙於DC功能已經不敷我使用了,所以當時我的動機很簡單:「因為想拍照所以買了相機」。過了五年,數位單眼相機已經演變到可以整合極多功能的媒體化數位產品,購置成本也大幅下降到人手幾乎都可要有一台還不錯的單眼相機程度,也相對形成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因為買了相機所以想拍照」。

 

表面上我是2006年買了相機,但事實上在這之前花了兩年的時間不停的在反覆欣賞別人的作品,所以我才很勇敢的在學生時期就買下價格不算便宜的相機,反觀現在高功能的數位相機已變的入手容易,但是真正有在培養攝影人的精神卻不多,他們卻培養的最粗淺的「淺景深」如何營造?什麼樣的功能與什麼樣的鏡頭可以拍出「淺景深」?其實這種觀念早在我投入攝影的時候就有這些聲音出現了,只是到了現今這樣的迷失觀念已經以訛傳訛的以偏概全的淹沒攝影人真正的精神了,早在我買入相機的當時就有這樣的迷失,我才寫下「玩攝影≠玩相機」這篇文章,只是隨著數位化相機大幅成長,這樣的謬象也越來越崛起

 

淺景深與昂貴的鏡頭

要營造淺景深並不難,第一方法是大光圈,如果覺得f1.8不夠大那還有f1.4的鏡頭光圈比f1.8大了一級數,但價格跳了四至五倍,但還是有人甘之如飴的重金購買,我曾經也跟一位朋友聊到,他覺得f1.8還不夠用,而且他所要拍攝也只是一般的場合情境,廠商還會出廠f1.4的用意在於它的焦段為85mm,可以在比較遠一點的距離拍出與50mm f1.8一樣的效果,所以如果沒有很常在相當昏暗下情境和特殊環境或有距離上的限制,f1.8對一般攝影人是非常相當夠用了,無須在重金購買那一個級數的光圈值。第二個方法是大焦段,基本上在焦段大於75mm時都稱為大焦段,在焦段增長的狀況下主題與後景的前後壓縮所造成後景的散景現象,隨著焦段越大壓縮比越大效果越顯著,如果再加上大光圈這樣的搭配真的就是天作之合的絕佳配,然而70-200mm的變焦段加上f2.8恆定光圈的鏡頭就猶如天使下凡般的拯救世人,這類鏡頭的價格通常上看五位數甚至可以買下兩台機身的價錢了,但這類的鏡頭設計絕對不只有單純可以創造淺景深的效果,大焦段主要是提供可以長距離的拍攝,由於被攝物與拍照人距離甚遠,相對造成拍照端相機晃動會被放大影響成像品質,因此可以藉由較大的光圈來彌補安全快門的速度,意思就是說假如你拍攝焦段是200mm那麼簡單推算安全快門至少要1/200秒,但如果拍攝情境場合1/200秒會太慢加上防手振已經幫妳提升兩個級數的快門速下仍不敷使用,那就勢必要提高光圈級數來提高快門速度(例如可到1/400秒才不會手晃),最常見的場合就是舞台表演、燈光昏暗變化莫測且不能短距離拍攝的情境。總歸一個觀念,如果想透過以上兩項不是大光圈就是大焦段的鏡頭營造出淺景深,那麼就好像要把錢投入一口很深的井裡面,「淺景深」就被似乎扭曲成「錢井深」,所以常常聽到很多人在講的迷失,攝影就跟錢坑一樣的無止境的花錢才會有好的相片,其實並不然。

 

淺景深精神與迷失

運用淺景深固然是攝影中手法之一,我反對的絕對不是採用淺景深的手法,我是反對盲目的濫用與設備追求的迷失,我最喜歡的淺景深效果是榕樹的樹葉在逆光的狀況下,葉片因為逆光所產生的一亮一黑反差,整片樹林看起來就一亮一閃一黑,這樣的後景在成像未完全的狀態下所產生的亮麗與六角型光芒的意境 (就像這張照片後景一樣 http://alexic.pixnet.net/album/photo/105232204),並不是隨便把一個背景打模糊就好,如果後景有一推不相干的人雜物淺景深模糊之後還會是一推若隱若現的人頭與雜物,背景雜亂的淺景深模糊之後依然雜亂無序的,這樣就沒有他的意義存在了,只不過我發現很多人在買了相機之後第一個首要的追求功能是如何可以拍出淺景深,而沒有真正在用心考慮怎樣的後景再搭配淺景深的手法下可以創造出真的吸引人的照片。說穿了在攝影的第一個要遵守的手法不外乎就是要「主題明確」,所以淺景深真正精神在於(1)讓被拍照主題凸顯、(2)方便把背景處裡乾淨、(3)利用成像未完全的模糊後景來映襯整張照片的情境,基本上對於攝影入門的學員只要掌握前兩項就可以了,以我的老師紅連明「採果樂」作品為例,不難發現後景簡單乾淨,但這張照片真正吸引人的並非這樣後景手法,而是子孫同樂間那份情感與互動,關於這類相片的情感真諦的傳遞後面有機會我再說,而要達到第三項所說的境界這往往是需要很多年經驗與敏銳的觀察力,以「捉山豬」這張照片為例,妳會發現追焦攝影再加上淺景深運用主要作用只是在剔除無用的背景和動態情境的創造,真正這張照片的精神在於捉山豬過程中從挫折、追逐到捕獲的那種心路歷程,以靜態拍攝來詮釋動態情境,而這樣的動態情境完全表達出布農族在祭儀活動中捉山豬的起承轉合。總歸一個重點,不要盲目追求淺景深他在攝影當中是其中一個手法而已,最主要我們要關注的是按下快門之前,是不是把背景處理到最簡單的狀態下才是我們要考量的

 

好照片與好鏡頭

科技產業的驅使和市場的需求,鏡頭款式的開發已經玲瑯滿目,但是鏡頭雖然多到數不清,其實在定義上幾十年來變化不大,例如:通常10-20mm之間都是廣角鏡或者魚眼鏡攝影角度[1]109°~70°18-55mm(76°~28°)為一般使用的焦段範圍,60mm(26°)75mm(21° )的微距鏡,75-300mm(21°~5°)300mm以上都叫做望遠鏡,每一個鏡頭都各字會站好自己的位子,再依攝影人的拍照屬性或場合去挑選(排除一些高深莫測的拍照手法,以基本上攝影角度來談),例如不可能拿攝影角度21°來拍40人團體照,因為根本不適用。鏡頭是死的,拍照的人是活的,每一個鏡頭只要在妥切的場合加以應用就是好鏡頭,那有人就會開始有所疑惑了,Q:明明不同鏡頭在成像品質上的優劣就有很大的落差,怎麼就這麼簡單的定義鏡頭的好與壞?A:沒錯!在不同的光學透鏡組合下,雖然他們都相同焦段與光圈,甚至我們採用相同的機身來拍照,()鏡頭與()鏡頭成像真的有差異,但是絕對不會影響到你心中想到拍照的那幅照片的「感覺」,假如妳心中沒有那幅預設的影像,就會被鏡頭的等級左右而迷失,以2008年大啤文化史協會所舉辦的攝影比賽中,結果令人瞠目結舌是擁奪銀牌獎的「大埤酸菜的故鄉」這張作品,他所使用的設備僅是一般的相機然後擊敗許多大砲級玩家,引來許多新聞媒體報導[2]相機只是幫我們傳達出心中的那幅畫面,並且用對文化感情去賦予照片中的生命,而這樣的照片就是「好照片」。主要闡述的是鏡頭的分類並不多,鏡頭好壞也不能和「拍出好照片」畫上等號,惠我最深的紅連明老師常在教導過程中不時提醒我們:「玩相機並非拍好照」。

 

數位軟體後置對攝影的影響

1960年代的120型的中底片到1970年代被135型底片完全取代後,另一個革命性發展在1981SONY公司開發出第一台電子靜物數位相機以磁性紀錄方式儲存,到2000年以後演變成我們現在大家眾口鑠金的數位相機,其實早帶底片發展過程當中已有修片技術,而修相師的技術又跟沖洗出來照片又有很大的關係,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是修正底片方式,二是在沖洗過程中調整沖印的RBG來到達修片的效果,一般這都會在婚紗攝影過後的照片比較會做,一般生活照沒有人會願意再花這樣的錢去修片,所以在過去修片技術和普及性大多僅在婚紗攝影與沖印店內的閉門性技術,在2000年過後除了數位儲存硬體及數位感光式的相機大舉進攻市場外,軟體部分也同步串起,以專業性較高及上手速度較慢的美工軟體PhotoshopPhotoImpactillustrator,演變到介面方面上手容易的簡易加工套裝軟體(例如:PhotoCAP),也開啟人人都可以修片的平台,只要自己肯花時間或在軟體上多琢磨一點,客製化美工的相片是可以自己來的,這樣所謂的修片」技術被數位化開放後也招來不少攝影界的聲浪,主要爭論議題有(1)只要運用軟體的技術就可以出來照片、(2)照片的所要傳達的美學被過度扭曲與誇飾、(3)照片的真實性可藉由移花接木的方式拼湊或刪減捏造,不可避免的是在栩栩如生照片背後或許或有全後置的照片,但「畫作創作」與「攝影創作」本來就是倆不同領域的藝術相提並論實為荒謬,而在後兩項爭論現象目前仍尚未有個很明確的平衡點,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張好的照片能夠牽引人心,並能喚起攝影主題的文化與情感,主要精神仍取決於攝影人的細膩度與情感的賦予,而這類照片不管有沒有數位後置仍可保留他的意義性,以馬克里布(MarcRiboud)1953年所創作的「菲爾鐵塔上的油漆工」和羅貝爾杜瓦諾(Robert Doisneau)1950年所拍攝的「市政大廳前的吻」為例,從兩張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主要賞析的主題所要傳達的油漆工肢體語言曼妙和對愛情奔放,假如我們試想著把這兩張照片變成彩色呈現的話,意義的抹滅性其實並不大。

 

小結

數位科技的迅速發展已經將相機發展史推上時代趨勢的尖端,拿起相機的人們只光顧著相機等級與否,更另人感嘆的是把攝影所要賦予的意義被扭曲到追求照片的淺景深與設備等級精進,完全沒有想過如何透過簡單的賞析作品來培養自己對攝影美學的能力,其實攝影所需要學的技巧並不多,只是很多人的思維被相機的設備好壞綁架了,現在已經顯少人可以跟我談論到攝影可以帶給他的快樂有多少,我聽到的都是往往都是:這張照片是用○○相機拍出來的,所以你看會有○○的效果!」,這篇文章寫了好久結不了尾,因為有太多源源不絕的感觸想要說,在我們本土自由攝影師他們作品都很著重要對於當地情感與文化的紀錄,所以下一篇文章我會著重在攝影當中賦予情感與生命重要性,一張照片之所以能歷久彌新回味無窮乃在於他把瞬間情感透過攝影而用久保留。

 


[1]焦段於攝影角度的推算http://imaging.nikon.com/lineup/lens/simulator/index.htm

[2]傻瓜相機立功學生打敗攝影玩家-鍾明潔, 周麗蘭/中國時報/2008/ http://tw.myblog.yahoo.com/jw!kHeWvYqAFQ.aVJYbL.PC5g--/article?mid=3741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景深 攝影 鏡頭
    全站熱搜

    Alex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