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攝影≠玩相機

文/林龍億 撰


前一陣子我重金投資下生平第一台數位單眼相機(DSLR),無論是價格或者功能皆都遠遠超過

市面上的一般消費型的數位相機(DC),但對於一個喜愛攝影的玩家來說重金投資 DSLR (或

是銀鹽系統單眼相機 SLR)則是一個長期性的投資。


我原先對攝影就有一絲興趣,只是很可惜的在先前都沒有人牽引於是我也只停留在「看看就

好」的心態,直到大四開始學校通識教育開設了一門課「攝影美學賞析」,藉由老師的教導

引入,在這之後一年慢慢的培養起攝影必備的條件那就是「感動」,如何對身旁的事物「感

動」然而藉由相機創造出那感動的這一刻,而要培養「感動」的條件就是必須先學會「欣賞

作品」,還記的授課老師對我講過一句話:「不要急著買相機,先學會欣賞作品。」而到目

前為止一年半多了,我從未停止過欣賞別人所拍的照片,在每一張照片我都會試的揣摩這張

片的採光方向及拍攝時刻(早上或者下午幾點之類),相機就是因為有光才會成像,而大自然

光源強弱方向及色溫的變化就會覺得很奧妙,在這之間慢慢體會「追光逐影」的樂趣。


而我一直搞不懂得就是大多數沒有接觸過攝影的人一聽到「攝影」就會很直接的聯想到「昂

貴的相機與鏡頭」,因為總是認為「好的相機才會拍出好照片」的想法,我在這認為根本就

是本末倒置的「慣性想法」;對攝影技術上稍些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什麼是「景深」,於是

追求「淺景深」又變成對攝影的一種迷失,在許多人象特寫都喜歡採用「淺景深」的手法來

製作背景模糊突顯主體的效果,然而要製造出這效果跟光圈與焦段有所關連,於是又陷入

「昂貴的鏡頭」的漩渦裡。

攝影是一種「減法」的藝術,相信很多人都會同意這句話,因為如果一貪多其下場就是一張

照片會很亂,無法看出什麼才是主體,所以構圖的比例上又是一門大學問(這往往需要經驗

累積),而淺景深的手法說穿了就是為了去除背景的雜亂物,所以誰說好看照片就一定要淺

景深,只要在按下快門之前設法把「背景處理乾淨」那一樣還可以突顯主題,舉例來說現在

書店有很多雜誌,雜誌封面上模特兒並沒有全都是利用淺景深的手法拍攝,甚至更簡單的是

乾脆背景就是白色的。


回歸一句話,玩攝影要有一套基本的像機配備固然沒錯,但最主要還是培養那種「感覺」並

不是培養相機及鏡頭的等級;舉例來說這就跟做學術一樣,做實驗有頂級的儀器設備就一定

做出頂級的期刊論文嗎?做數值模擬分析一定要有配備高的電腦才會跑出真的物理現象嗎?

相信一定不是這樣!這只是方便與否的問題,因為他們伴演的角色僅是一項工具罷了。


writen by 2006/02/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